MBTI十六人格测试丨你不玩MBTI?你就跟不上潮流了!
MBTI持续爆火~~
在前段时间“我们的好朋友”谷爱凌MBTI测试结果为intj的话题在微博上莫名热传后,这四封顽固不化的信再次回到了网友的视野。这一次,小北终于坐上了人格测试的末班车,说:是的,我们和谷爱凌的共同点是,除了每天睡10个小时,我们还有一个。
虽然许多人还不知道MBTI的全名是什么,但intj和enfp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字母组合已经取代了星座,并占据了所有主要网络空间,成为新时代约会资料不可或缺的标志。
就像我在小学或初中时一样,我喜欢在个人简介中写我的星座。自去年以来,在包括小红书和Tinder在内的许多媒体平台上,一个人的MBTI性格类型已经成为许多人交友的参考因素。
事实上,性格测试并不是这两年的产物:用“我、兔子、钥匙、桥”来了解自己性格的心理测试,在小贝还在读初中时就已经出现在QQ空间里;此外,我们必须熟悉“图片乍一看是鸭子还是兔子”的性格测试
如果这些心理测试的出现只是一个小小的乐趣,那么MBTI将真正把人格测试变成一场互联网狂欢和一场表情包盛宴。
与其他人格测试不同,MBTI为人们进入环境设置了更高的门槛–
首先,你必须有耐心,因为一次考试有将近100个问题。你需要耐心,用手指触摸屏幕至少20分钟。如果遇到网卡,您可能需要重新开始;
其次,你应该有良好的记忆力。除了记住自己的性格在职业、友谊和爱情方面的特征,要了解MBTI地图,还需要掌握其余15种性格的特征和对应名称,以及不同性格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无论你的测试结果是16种性格类型中的哪一种,只要你完全完成了MBTI问卷,并且能够很好地融入所有面部表情,你将是一个具有毅力、记忆力和通过CET-4的巨大希望的新时代的年轻人
除了表情包在各个平台上大受欢迎之外,韩国甚至推出了一个名为MBTI Inside的观察真人秀节目,该节目侧重于结交不同性格的朋友。它将16名测试结果不同的男性和女性聚集在一所大房子里,并将具有相同性格倾向的人分成一个房间,观察他们的沟通方式。
在第一集中,I型(内向型)参与者的人际模式与E型(外向型)参与者非常不同;随后两个房间之间的成员交流让无数人深有感触,许多I型观众表示“场面太尴尬了,他们的脚趾被拉出了三个房间和一个大厅”。
MBTI爆炸的背后,反映了人们对自己的好奇心和对人格认同的需求。事实上,这是一个困扰人类几千年的话题——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人格测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从外部审视自己的视角。
事实上,MBTI不仅仅是对人们的性格进行分类。要理解这些字母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审视人格测试发展的“过去和现在”,理性看待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免适得其反,在探索自我的路上失去真正的自我。
01个性测试不仅包括MBTI
人们总是喜欢把自己和朋友归为某种“类型”,甚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提出,根据体内不同液体的混合,人格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例如,如果你是一个易怒的人,很可能是因为你有太多的胆汁,而拖延症可能是因为粘液太多。这种无意义的分类方法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科学”的人格类型测试,MBTI就是其中之一。
MBTI测试,全称为Myers-Briggs类型指标,是一种群体人格测试。根据八个维度的得分,即外向/内向(E/I)、直觉/感觉(N/S)、思维/感觉(T/F)和判断/感知(J/P),该测试将人分为16种不同类型,并使用不同的字母组合来表示这些性格。
以谷爱凌的内在人格为例。这类人通常从反思自己的思想、记忆和感受(内向-内向)中获得动力,关注模式、联系和可能的意义(内省-直觉),根据逻辑和因果关系的客观分析做出决定(思考-思考),倾向于有计划和有组织的生活方式,喜欢有组织(判断)。
除了流行的性格测试MBTI外,另一部分科学家提出了“核心特质”的说法,认为大多数人都有5-10个独特的核心特质,可以反映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应对内心平静。此外,还有一些相对容易改变的“次要特征”。

通过数百项因素分析的研究支持,他们总结了五大强大的因素,即“五大人格特质”:外向/内向、神经质/情绪稳定、随和/对抗、谨慎/冲动、对经验的开放/对新经验的抵制。
尽管各种人事测试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但人格测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自由人际运动的产物。在人员测试的发展阶段,科学管理者主要关心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他们对员工的关注集中在有助于完成工作的那些方面,因此需要对灵活性、辨别力和其他技能进行测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该组织对其成员的测试进一步扩展到词汇和智力的范围。
然而,随着测试的不断完善,管理人员意识到,能力和智商只能揭示一个人的部分能力,而组织需要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团队成员的适应性和潜在忠诚度成为管理者关注的话题。
长期以来,应用心理学家一直在对精神病患者和囚犯进行实验,以探索隐藏在人类身上的更深层次的不适应,而这样的实验也需要正常人的数据来获得一定的标准;后来,专业教育工作者开始对这些测试感兴趣。正是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心理学家开始将这些测试应用于普通人群。性格测试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最早的性格测试只评估人的外向或内向。随着测试内容的逐步完善,它进一步扩展到激进主义或保守主义程度、稳定性指数、满意度指数等方面,并被广泛用于筛选知识寻求者和验证组织的现有工作人员(尤其涉及岗位晋升)。
可以说,MBTI和其他人格测试都是在“组织”的背景下获得其意义的,获得的结果似乎是独立的人格,但实际上,他们是组织关系中的个人,只关注组织所看重的个人特征。因此,“我是谁?”不能单独通过人格测试来回答。
02人格测试真的科学吗?
MBTI能够迅速走出怪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测量结果非常准确。如果星座听起来很神秘,那么基于心理学家理论和科学方法的人格测试似乎具有现代人所倡导的理性和科学精神,其可靠性和有效性是自然的。
然而,如果我们在“组织”的背景下看待这些测试,这些打着科学旗号的标准似乎处于一条模糊而微妙的边界线上。
首先,性格测试者试图将抽象特征转化为具体对象,并以线性方式测量它们;他们认为这是科学方法的正确应用,可以推广。然而,单独定义一个特征是极其困难的,更不用说用它的负面特征来衡量它了?
让这项测试更加不科学的是,很难避免人们价值观的干扰。在设计问题时,测试者将不可避免地受到他/她所处特定世界的习俗和价值观的影响。例如,在评估社交能力方面,阅读是否属于反社会行为?
在某些群体中,如果一个人承认他/她有时选择阅读而不是与同龄人一起工作,他/她可能被评为内向者;然而,这个问题往往是相对的。如果在成长环境中阅读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那么测试中隐藏的“价值观”将给出完全不同的判断。
03不要让MBTI限制你的想象力
MBTI测试之所以受到质疑,除了容易受到价值观的影响外,对它的一个重要批评是,我们的行为和性格似乎在不断变化。一个人在父母和朋友面前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这样,我们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在各个方面不断塑造的过程。
在这个观点中,“我是谁?”似乎无法指向一个完全自主的自我。我们必须问——我能确定我的性格吗?还是有一成不变的“个性”?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确实存在先天遗传的性格,即气质。“气质”是一种以特定方式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生理倾向,在婴儿时期就会表现出来,被认为是先天性的。气质包括反应性(婴儿的兴奋程度、觉醒程度或反应)、平静(让孩子平静下来的容易程度)和积极或消极情绪,这些情绪相当稳定,可能构成未来特定性格特征的基础。
例如,即使在四个月大的时候,高度反应的婴儿也容易兴奋、紧张和害怕。他们对小性格的事情反应过度,甚至当他们的母亲在身边时,他们也倾向于警觉,害怕接触新事物;相反,非反应性婴儿非常放松,总是安静地躺着,很少哭泣,对新玩具和新事物充满好奇。
虽然我们都可以学习改善和修改自己的性格,但由于遗传倾向和气质的作用,大多数人的性格可能永远不会完全改变;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过于简单地强调“基因就是一切”。后天因素对人格的影响比先天气质的影响要明显得多。
影响人格的后天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两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细分为具体情况、父母的教养和同伴的影响
“情境”是行为主义理论家的主要关注点。根据他们的行为学习理论,我们倾向于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因为我们在各自的情况下受到奖励、惩罚或忽视。因此,没有所谓的个性,只有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模式。
此外,我们都生活在难以摆脱的最大环境中,即文化。许多人倾向于将他人的神秘或令人讨厌的行为归因于个人性格特征,但事实上,这些行为很可能是由文化标准塑造的。
文化是一个共同的规则,它支配着一个社区或社会成员的行为,是一套由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并代代相传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文化提供了无数的显性和隐性规则来规范我们的行为和塑造我们的信念。甚至是“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在个人主义文化背景的影响下,自我往往被定义为一系列性格特征(开朗和雄心勃勃)或一种职业,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往往是在相互关系或社会背景下定义的。更有趣的是,一个出生在中国的双语人士在用中文和英文写作时,经常使用两种逻辑来定义自己。
虽然影响人格的因素很多,但调查人格的最终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人格的总和是个人如何将所有这些元素拼凑成一个生活叙事——一个讲述我们自己并使我们的经历有意义的成长故事。
在MBTI爆炸的同时,有很多人在反思:我们是在用这个测试来理解自己,还是在用这个实验来识别一个想象中的自己?
除了不同性格在沟通和自我意识上的差异,网友们对MBTI的讨论也进一步延伸到了日常生活习惯。最初在工作场所使用的测试似乎已经成为另一种刻板印象的载体:理性和逻辑的intj已经变成了“咖啡而不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动”,一个刻薄无情的精英,而infp则是一个总是盲目思考的泪流满面的猫头
事实上,无论MBTI还是其他人格测试,它们都只是我们了解自己的工具,既不能代表活生生的个体,也不能用来定义自己。“我是谁?”问题的答案每个提出这个问题的人都必须反思和回答,这将是一个终生的旅程。